關注關節與骨質健康

關節退化與骨質疏鬆:無聲的骨骼警報與全面防護指南
隨著年齡增長,我們的骨骼與關節默默承受著歲月的痕跡。「關節退化」與「骨質疏鬆」如無聲的警報系統,初期往往難以察覺,卻可能對生活造成深遠影響。認識這些警訊、了解高風險族群,並採取積極預防措施,是守護行動自由與生活品質的關鍵。

退化與骨質疏鬆的早期信號

(一)關節退化警報

  1. 關節疼痛與僵硬: 最常見的初期信號,活動時(如爬樓梯、走路後)疼痛加劇,休息後緩解。早晨起床或久坐後關節僵硬感明顯,通常持續少於30分鐘。

  2. 關節腫脹與壓痛: 關節可能因發炎或積液而腫脹,觸摸時感到疼痛。

  3. 關節活動時有摩擦感或聲響: 活動關節時(如彎曲膝蓋)可能聽到或感覺到「喀喀」聲或摩擦感。

  4. 活動範圍受限: 受影響的關節(如膝蓋、髖部、手指)逐漸難以完全彎曲或伸直。

  5. 關節變形: 後期可能出現關節外觀改變,如手指關節結節(希伯登氏結節、布夏爾氏結節),或膝關節呈現O型腿、X型腿。

(二)骨質疏鬆的症狀
  1. 身高明顯變矮: 因脊椎骨壓迫性骨折,導致身高減少超過3CM。
  2. 逐漸駝背: 脊椎多節壓迫性骨折造成上背彎曲(俗稱「老倒勼」或「駝背」)。

  3. 莫名背痛: 脊椎骨折可能引發突發性或持續性的劇烈背痛,有時會被誤認為肌肉拉傷。

  4. 輕微外力即骨折: 最重要的警報! 跌倒(從自身高度)或甚至沒有明顯跌倒(如彎腰搬物、咳嗽)就發生骨折,常見部位包括手腕(橈骨)、脊椎、髖部(股骨頸)。

  5. 牙齒脫落、牙齦萎縮: 下顎骨骨質流失也可能導致牙齒問題。

    關鍵區別: 關節退化主要症狀在「關節疼痛、僵硬與活動受限」;骨質疏鬆則常是「無聲無息」,直到發生「骨折」或出現「身高變矮、駝背」才被發現。

誰是高風險人士? – 了解自身風險
  1. 年長者: 年齡是最主要的風險因子,軟骨修復能力隨年齡下降。
  2. 關節曾受傷者: 如韌帶撕裂、骨折、半月板損傷等,即使痊癒也增加日後退化風險。
  3. 停經後的女性: 荷爾蒙變化可能影響關節軟骨。雌激素急遽減少也是女性骨鬆的主因。停經愈早風險愈高。
  4. 缺乏運動、久坐不動者: 骨骼缺乏刺激,加速流失。

  5. 鈣質與維他命D長期攝取不足者:造骨原料缺乏。
  6. 抽煙、過量飲酒 (每日 > 2單位)、過量咖啡因者: 妨礙鈣吸收或加速流失。

  7. 患有特定疾病者: 如甲狀腺或副甲狀腺機能亢進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慢性腎病、腸道吸收不良疾病(如乳糜瀉)、第一型糖尿病等。

  8. 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者: 如治療氣喘、風濕免疫疾病。

積極的預防與保護措施

1. 營養是基石:補充足鈣質、維他命、足夠蛋白質
2. 規律且適當的運動:
強化肌肉運動: 強健的肌肉能穩定關節、保護骨骼、改善平衡防跌倒。如深蹲(注意姿勢)、彈力帶訓練、核心肌群訓練。
柔軟度與平衡訓練: 瑜伽、伸展運動,能增加關節活動度、改善姿勢、預防跌倒。
關鍵:循序漸進、持之以恆、量力而為。 如有疼痛應停止並諮詢專業。
3. 維持健康生活型態:
控制體重: 減輕膝蓋、髖部等負重關節壓力,同時降低骨鬆風險。
戒煙: 吸煙會加速骨質流失,損害軟骨。
限制酒精與咖啡因: 過量不利骨骼健康。
4. 定期檢查與早期介入:骨密度檢查 (DXA): 停經後女性、65歲以上男性、或具備多項風險因子者,應諮詢醫師是否需要接受檢查。 這是診斷骨質疏鬆的黃金標準。關節評估: 若有持續關節疼痛、僵硬、腫脹,應及早就醫(骨科、復健科、風濕免疫科),透過理學檢查、X光等確認診斷與嚴重度。遵循醫囑: 若確診關節退化或骨質疏鬆,應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案(藥物、復健、物理治療、手術等)並確實執行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This field is required.

This field is required.